我们都知道,新发现的糖尿病人最害怕血糖高,天天扎手指,生怕空腹、餐后超标,但是老糖友才知道,低血糖才是最容易要命的,一旦发生有时会非常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
一、低血糖定义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 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静脉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低,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氧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低血糖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
二、低血糖发生的病因
1.胰岛β细胞瘤、胰腺癌、胰岛细胞肥大与增生、胰外肿瘤等引起胰岛素分泌过多而引起低血糖反应。正常人的胰岛组织1克仅分泌胰岛素2单位,而肿瘤组织1克所分泌的胰岛素高达80单位。
2.由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过多,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发生低血糖。
3.严重的肝脏疾病,使肝糖原合成减少或分解障碍,当血糖降低时又不能及时补偿,而出现了低血糖反应。
4.脑垂体机能减退,抑制生长激素释放,糖异生能力下降,血糖减少,形成低血糖。
5.长期进食不足或过度消耗,如神经性厌食、慢性吸收不良、慢性腹泻、肾性糖尿等,促使血糖下降。
6.胰岛素受体抗体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胰岛素样作用,当空腹时引起低血糖发作。
7.由于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延迟,使血糖升高,但在食后3—5小时期间,胰岛素分泌达高峰,于是可突然出现低血糖反应。
8.由于胰岛素及降血糖药物用量过大,造成了医原性低血糖。
三、低血糖可能的危险性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会带来以下严重的后果:
1.长期而严重的低血糖可以引起脑部细胞受损,并且不容易改善,严重者会出现低血糖昏迷,如果昏迷超过6小时,则会造成不可恢复的脑损害,进而引起死亡。
2.低血糖时,患者体内的升高血糖激素(如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反应性高血糖,对糖尿病的控制会产生不良影响。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以使得患者血压升高,导致心血管系统和末梢血管的代偿功能减退,加重心脏、脑、视网膜和肾脏血管的负担,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
3.低血糖反复发作可使患者尤其是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供能、供氧发生障碍,发生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甚至还可以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低血糖处理不当,可以诱发脑水肿或脑血管意外等。
四、怎么预防低血糖
1、低血糖要及时发现,立即治疗,糖尿病患者可以口服葡萄糖溶液或食用糖果、饼干等高糖类的食品。
2、如果患者已昏迷,不可给患者喝糖水,应立即送医院静脉注射高渗糖水,肌注胰高血糖素等。
3、平时患者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卡,说明本人是糖尿病患者,发病很可能是低血糖昏迷,还要要带些食品或糖果,在出现低血糖时应急。
4、不要随便改变用药品种、数量,增加药量,不要空腹清晨去运动;
5、不要一个人去偏僻没人的地方运动;
6、运动要适度,不要运动过量。
所以,糖尿病友控制血糖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不仅要关注血糖的偏高,更加要关注低血糖,要预防低血糖,做好日常的生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