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是现在手术基本上都会有的一个过程,但是现在大家一说到“全身麻醉”这四个字,就会让人心存忌惮,感觉全麻就是一个“洪水猛兽”。
在全麻后会影响我的智力吗?我会不会变得不聪明?全麻是什么样的?在我麻醉之后会有医生管我吗?会出现什么严重的问题吗?等等,这一系类的问题我相信大家都会有的。而且不可否认,这些和病人切身利益是有关的所以我们也明白大家的疑虑。那么我想说的是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大家是否了解全身麻醉呢?知道如何正确地认识全麻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接下来贾医生将对全身麻醉做介绍,为大家揭开全麻的神秘面纱,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洪水猛兽”。
(资料图片)
首先什么是全麻呢?
抽象一点来说全麻有“起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降落”。全身麻醉是通过将麻醉吸入,或者是通过肌肉注射、静脉和直肠灌注等方式将麻醉药物进入到患者体内,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的意识和周身疼痛感觉消失,出现可逆的功能抑制状态。
也就是第一步“起飞”。在临床上不论是何种方式使麻醉进入患者体内,在将患者麻醉后进行手术操作,这一过程为全身麻醉诱导。在这里我们是以静脉诱导为例,在到手术室之后,医生将会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基本生命体征的检测,手术室护士会在患者手或者是脚部打滞留针,在核对完所有信息正确之后,进行麻醉诱导。
在全麻期间来说,诱导是全麻中危险较大,患者较为“风险”的时间段,会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剧降、呕吐反流、严重支气管痉挛、呼吸道梗阻等惊险的并发症出现。所以将其比喻为“起飞”十分恰当。
在麻醉进入血管后,患者会慢慢地睡着,然后出现意识消失状况。麻醉药物有强烈的抑制性,在进行诱导麻醉时所使用的量也较多,对患者影响大,而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耐受能力的不同,少数患者会出现对麻醉药物高度敏感的现象。因此在麻醉之前,麻醉医师会对患者进行耐受能力的评估,从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麻醉剂量,减少机体影响,谨慎从事,当然这也是需要患者积极配合的。
接下来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诱导麻醉之后,患者会进入一个维持全身麻醉的状态,在维持和诱导麻醉两个过程中无太大差别,维持就是将麻醉药物持续用到停用为止。
在患者血液内的麻醉药浓度或分压已达到平衡,麻醉医师还是会根据手术进展,和患者自身耐受能力等对患者麻醉剂量进行调整和维持。虽然患者手术过程中在“安静地睡觉”但并不代表患者体内“安静”。患者血压和心率都会跟随药物的作用出现降低、减慢;呼吸也不能自主呼吸,需要通过麻醉机的帮忙。
麻醉维持以“静脉”、“吸入”“静吸复合”三种方式为主要手段。不论是何种手段,对患者体内的各系统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在麻醉过程中,医生需要更加的小心,心梗、呼吸衰竭等致命并发症。而麻醉医生会一直守护患者,时刻监测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竭尽全力地维持患者身体的循环平稳。
那么最后一步就是“降落”了,患者在全麻苏醒,也就是在停用麻醉之后,到患者完全清醒的时间。除了在术后必要的机械通气支持外,患者如果能够及早地苏醒,那么就有利于恢复患者的器官自主调节能力和术后康复和护理。在手术后,会停止给患者使用麻醉药,在患者慢慢苏醒后,呼吸功能恢复后,拔出气管导管。而气管导管拔除是有一定风险的,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和苏醒的状况进行,过早或不适当的拔管都会带来重大的结果。
这个就是全麻的整个过程,病人看起来很平静了,但病人其实全身各系统都经历着不同的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麻可怕。手术前的准备十分充分,血压、血糖控制良好,有戒烟酒等。术前检查完善,麻醉医生可以更完美地评价各系统的状态和代偿能力。同时,也有术中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共同努力。大部分的患者都可以安全地度过手术时间。
码字不易,请帮忙点个关注再加个赞吧。
关注“医务工作者小贾”,更多健康知识轻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