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也是《黄帝内经》里反复提到的一个概念。但时至今日,现代人的认知里,“阴阳”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甚至有点迷信的说法。但真的是那样的吗?
我们先看一段内经原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固然,“阴阳”确实不像颜色、温度那么直观,但也算得上是古人对世界的一种熟悉形式。详细到对于疾病的诊治上,阴阳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固然看上去非常简单,其实不然。由于阴阳只是中医整个理论体系里的基本原理,对于详细辩证来说,只能算是方向性的精神。
但是,只要捉住了阴阳,万变不离其宗,那就算是找准了基本症结。
任何疾病都有阴阳之分,假如辩证为阳,那么就用“阴”的方法管理;假如辩证为阴,那就用“阳”的方法调理。
但一个条件,是我们已经清晰理解了人体的阴阳,那样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施治。
更多内容↓↓↓但是,对阴阳的熟悉,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把握:
1、天地的阴阳:
内经实在代表的就是古人对于疾病的一种观察与研究思路,归纳而成三个方面:上视天文,下察地舆,中知人事。
而天地的阴阳,大有星辰日月,小有花开叶落,每一刻尘埃都有阴阳之分。古人恰是在对这些天地天然现象的观察中,把握人体与外界的潜伏变化与联系。这就是天地阴阳的基本概念。
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四季日夜,人有生老病死。春夏日照长,气温高,这就是阳。对应于人就是青壮年时代。而秋冬日照短气温低,这就是阴,也就是人的中老年时代。
编纂
3、食品的阴阳:
相对来说,天地的阴阳、人体的阴阳都是我们身在其中而常常不觉得,而食品的阴阳,则是我们天天都要受其影响的。
按照我们的饮食习惯,人们将食品也分为阴阳两类:韭、葱、姜、蒜、枣、荔枝、龙眼、核桃、葵花籽、花椒、茴香、羊肉、狗肉等等,阳热之气更显著,于是便归属于阳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