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现代西医的叫法,在古代难道人们不会得癌症吗?中国古人是否发现过癌症,它在古代被叫作什么?其实这个称呼大家很熟悉!
(资料图片)
很多人以为古代人的寿命太短,所以不会得癌症,因此也就没有被古人发现。虽然癌细胞是由于人体正常细胞在不良习惯和长期工作下变异产生的,寿命短的确会让癌症出现的概率降低,但是古人的寿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短,因此癌症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
有人曾经统计过古代的平均寿命,说先秦是18岁,两汉是22岁,唐朝是27岁,宋朝30岁,清朝33岁。
但其实古人的寿命往往没有这么低,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数据,是因为学者们在计算时,将刚出生就夭折的婴儿也算在内的,而古代因为生育年龄小、医疗不发达等原因就会导致婴儿死亡率极高。
如果不计算婴儿的死亡人数,只计算能活到成年的人的寿命,那么古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可以达到57岁,生活条件好的寿命更长,所以古代也会有80岁甚至一百岁的长寿老人。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癌症,并依据自己观察到的特征,给它起了肿疡、瘿瘤、恶疮、瘤、岩、癌等十几种名称。比如《黄帝内经》,有人说它成书于战国,有人说它在西汉写成,书中这样解释癌症:“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最久远的病例出现在汉文帝时代的淳于意,当时所记载的病情与现在的胃癌是一样的。然而,古人很难搞懂癌症的病理,因为它属于细胞层面的病变,中医想要探索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直到12世纪初,南宋人记录下了乳腺癌的特点,指出40岁以上的妇女易患此病:“初如豆大,渐如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痛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
还有说法是“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裹,溃烂三年而死。”
清朝人发现癌症的患病部位有硬化的特点,“按之推移得多者,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动不可取也。”也就是说如果按摩可以推动就可以用手术去除,如果推不动拿手术切除也没有用。可见清代已经开始研究如何治疗癌症了。
实际上,古人也是根据癌症的表现形式来取名的,由于癌细胞堆积会出现硬块,所以最早将这种病称为“岩”。岩石的意思就是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的石头,还是比较形象的。
由于“岩”字在古代与“嵒”是一个字,所以两者是相通的。后来,现代医学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把这个字借用过来,然后造字学家在它头上又加了一个“疒”(“病”字偏旁),让它更加形象,也就成了今天的“癌症”,最终再传回中国被大家普遍接受。
当然,古代对癌症还有一种叫法,也就是“阴实症”。这是因为古代中医看病不靠现代仪器检测,不用细胞理论,而是用独有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实”的意思就是体内阴气聚集,最终实体化了,形成了肿瘤硬块。张仲景也说过“阴实则死”,可见古今对于癌症晚期都是束手无策的。
古埃及和古希腊医生们,也在莎草纸中,对癌症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但对于如何治疗这种疾病,他们也一致表示没有治疗方法。
直到1836年,德国人应用改进的显微镜才观察到了癌细胞,于是癌症终于从只能用外科切除手术,变成了可以用放射的方式治疗。
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首次用氮芥治疗淋巴瘤的临床试验,并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后,化疗(化学药物治疗)也开始成为了癌症的一种治疗手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相信人类一定可以找到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