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健康 >

家庭版节粮实用妙招学起来

每日看点快看 | 2022-11-23 05:30:37

本文转自:巴中日报

按需选购 按人量米 分类打包

家庭版节粮实用妙招学起来


(资料图)

图一:分袋包装,按需取用。

图二:芳芳家践行光盘行动。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牟柯 文/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光盘”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一种厉行节约、倡导珍惜的生活态度。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普通家庭能做些啥?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对于防止食物浪费,不论是从菜市场到厨房,还是从餐桌到冰箱,每一个环节都有节约妙招,越来越多的市民正践行着节约理念。

按需选购

买菜之前列清单

11月22日一大早,家住巴城将军大道的市民张丽(化名)便带着孙子到菜市场买菜。半个冬瓜、一块南瓜、两根莴笋、两个西红柿……买什么菜,买多少,张丽心里有杆秤。

“我每天只买当天要吃的菜,有的菜可以放久点,我就多买一些。一般情况下,都是吃多少买多少。”张丽说,一家人吃饭大概需要多少菜,她再清楚不过。例如,中午只有他和老伴儿、孙子三人一起吃饭,两菜一汤足够。晚上儿子儿媳都回家吃,儿子饭量大,基本上就是两荤两素一汤,很少剩饭剩菜。

和张丽一样,市民刘芳(化名)也是如此。刘芳会在头一天晚上问家人第二天想吃什么菜,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来制定一个“小清单”。说着,刘芳就向记者“展示”起她的笔记:辣子鸡(两个鸡腿、半斤二荆条)、黄瓜肉丝(二两肉、一根大黄瓜)、西红柿炒鸡蛋(两个西红柿、四个蛋)……

“现在不论是超市,还是农贸市场,很多菜都是分块、分半卖,例如冬瓜、南瓜,都可以只买一块,一餐就能煮完。照单买菜既避免了多买乱买,又不会忘买错买。”刘芳说,以前买菜遇到超市促销,经常买得多,结果家人连续几顿都吃同样的菜,后面就吃不动了,最终还会扔掉,很是浪费。

按人量米

精准用料防止浪费

“今天中午我准备炖排骨,凉拌西兰花,你们谁要回家吃饭?”每天上午11点左右,市民王海的家庭微信群内都会收到母亲发来的消息。

王海与妻子一直和父母、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加上4岁的儿子,有七口人。平时吃饭人较多,因此每天中午做饭前,母亲会在家庭微信群内提前问谁会回家吃饭,然后根据吃饭的人数来决定煮多少饭菜。

对于如何精确饭菜份量,王海的母亲苟兰(化名)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招”。“比如每次熬粥,我会按照每人大半碗的标准来控制水量。这样熬出来的粥,刚好可以喝完。”苟兰说,用碗量米、用盘量菜也是一个方法。例如,菜切好后就可以先放到盘子里,如果是莴笋片、土豆丝、四季豆等菜,最好不要超过一盘的量;如果是绿叶菜,水分含量多,则可以多洗一些。

不仅如此,记者采访得知,还有一些比较精致的市民还在厨房置办了量杯、电子秤、刻度勺等用品,每次做饭都会根据人数计算食材用量,添加的佐料都精确到克。“我和老公两个人住,平时饭煮多了吃不完,家里都买的小型化的厨房设备,经常两个人烫个小火锅,或者闷一锅煲仔饭。”市民李丽说。

对于食物保存,市民王娟分享了一些保存妙招。“如果是肉,可以切成小块,分别装袋冷冻储存,吃的时候取一袋就行,避免大块冻肉每次做饭前的反复解冻;做好的米饭、杂粮饭,如果一次性煮太多,可以分成小份用保鲜膜包好冷冻,下次常温解冻加热即可食用。”王娟说,大蒜、葱花等佐料也可以分装冷冻,下次炒菜拿出来就用;食物放进冰箱时,可以先考虑一下哪些先吃、哪些后吃,调整食物的摆放顺序,将新买的食物放在冰箱后部,先吃前排食物。

分类打包

食物尽量短时间吃完

“是你自己告诉妈妈可以吃一碗哦,现在碗里还剩几口饭,要加油把它吃完哟。”11月21日晚,市民芳芳见儿子没有将碗里的饭吃干净,便出声提醒。芳芳告诉记者,如今,他们的家庭餐桌是“光盘行动”的“主战场”,必须从娃娃抓起。现在,4岁儿子每顿吃饭都能做到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

“家长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孩子文明用餐的生活习惯。”芳芳告诉记者,对于剩饭剩菜怎么“处理”,她也有一些小妙招。例如,在家里准备一些带盖的保鲜盒,每顿剩的饭菜,用保鲜盒分装,再放进冰箱,第二顿拿出来热了吃。

采访中,记者也咨询了相关专业人士。巴中市营养师协会一营养师介绍,大多数市民打包剩菜剩饭都是混合在一起,殊不知这样的方式是错误的。“为避免串味,要干湿分开、生熟分开、荤素分开打包。另外,有些菜不适合隔夜吃,如木耳、豆角等食物,最好尽快吃完,不隔夜。”

该营养师建议,剩余的食物尽量用干净的容器密闭盛放,如保鲜盒、保鲜袋,或者把碗盘包裹上一层保鲜膜。市民们在吃上一顿的剩菜之前,最好把菜整体加热至100℃。“其实,无论哪类食物,都不建议保存太久,也不要二次加热,在短时间内尽快吃完最好。真正避免浪费要从源头入手,吃多少做多少,吃多少点多少,尽量做到‘光盘’。”该营养师说。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