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健康 >

总有一刻,病毒会改变你的认知

六爷阿旦 | 2022-12-26 19:40:22

在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我每打开一次头条,都能看到一条讣告,说实话很多人很多名字我都不熟悉,但是我大概齐心里也有个数,能让大的新闻媒体发讣告的,基本都是各行各业有影响,有成就的精英人士了。

不管有人怎么淡化这场疫情,实事求是的说,这么多精英人士,即便是年纪大了,但这么集中离去很可能也都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看到的情况是一个老专家,老院士去世了,一堆媒体转发悼念,而最近很明显已经悼念不过来了。


(相关资料图)

最近的这5天,据统计已经有13位院士去世。大部分都听说过院士这个头衔,但是院士代表的是什么却不一定清楚。在我们国家,院士分两种,一个是科学院院士,一个是工程院院士。

由于院士是终身制的,也就是只要选上了,基本上此后这一辈子都是院士,即便是这样,两院院士加起来大概总共是1600多人。平均下来差不多是每87万人产生一个院士。

可以说院士在我国基本上就是科学领域最高的头衔和荣誉了,所要求取得的成就自然也会非常高。根据新华网的数据,我国普通高校教师中教授5.07万人,副教授16.13万人,合计21.2万人。教授跟院士之间的差距,是数量级的,所以是院士在教授这个高级知识分子群体里面,也可以说是百里挑一了。

当然除了成就要求高之外,院士享有的待遇也不低,一般的说法是,在医疗保健方面基本上是享受副部级待遇,就医有绿色通道。所以就医疗保障方面的情况而言,院士遭遇医疗挤兑而不能保障充分的医疗资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最近5天之内依然有高达13位院士去世,这一批院士,年纪普遍偏高,但可以说正是这一批院士,基本上都是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真正的共和国脊梁。

他们有特殊的贡献,也有那个时代特殊的风骨,不少都是某些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的风格可能影响着一个行业,他们的离开,对国家而言,确实是一种重大的损失。

目前北京的感染高峰可能已经过去了,但是感染高峰过去之后,再过两周则是重症高峰。所以现在虽然很多人在说烟火气又回来了,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另一边,悲欢并不相通的是,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人离开,再也见不到这人间烟火气了。

院士的集中离开,是国家的损失,但是想必很多人应该也会清楚,还有更多的普通人,基于我们的医疗资源条件,即便这三年来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但是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得到跟院士同等的医疗资源。

所以我们看到公开的讣告,可能只是人间悲欢的一角,中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3500万,绝大多数普通人离开之后,最多可能只会在亲人的朋友圈里发一个讣告,代表他们曾经来过。

也就仅此而已。

这两天很多人开始质疑声讨那些说是小感冒,说绝大多数都是无症状的专家,有些人表示自己被欺骗了,否则不会用身体去撞门,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已经走到这一步,也只能坚强走下去了。

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病毒很唯物,它最大的帮手,就是我们的弱点,既包括身体的弱点,也包括人性的弱点,更包括认知的弱点。一个人往往防护做的再好,也挡不住一个家庭里面出现一个认知和防护有短板的人,而家庭才是防护的基本单位。

而一个人的症状轻重,影响大小,又和他是否有所准备,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你过去的生活习惯,身体素质,都会对你感染之后,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有的人不在乎,但病毒和感染不是一次性的,按国外的经历来看,这样一波一波下去,可能总有一刻,病毒会改变你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病毒简直就是每个人性格,习惯和认知的写照,种因得果,求仁得仁。

也许这么说有点太过残酷,有时候作为个人也感到很无助,因为这是一个传染病,而且是前所未有的高传播力传染病,这就已经注定了每一个个体,都是渺小的,甚至一个团体最终的成败,也是取决于那个最低的短板。

一个优秀群体的命运,被极少数最差劲的人绑架了,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觉得无助和悲愤的原因之所在。这些人过去被压制着,现在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其破坏力了,有人乐在其中,有人悔之晚矣。

每个人成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是每个人又都无法真正决定自己的选择和命运,也许这才是最大的无可奈何吧。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