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资料图片)
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洞仙村,一栋栋依山而建的木质结构房屋错落有致,红板壁、白窗门、古老的花窗和两头微翘房檐、土家吊脚楼、门锤雕饰随处可见,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
洞仙村离县城100多公里,开车需要3个多小时,是思渠镇最偏远的一个村。该村曾属一类贫困村,国土面积12.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0亩,其中田62亩、土1858亩,25°以上的坡耕地占87%,森林覆盖率90%。由于地处偏远,土地坡度较大,石漠化严重等因素,制约着该村发展。
沿河自治县思渠镇洞仙村。杨再成摄
该村党支部书记秦海介绍,近几年来,村里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村寨古朴、村民淳朴、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等优势,积极向省市申报第六批传统村落,以此来保护和传承村里的古建筑和民族文化,让村民在传承和保护中受到文化熏陶,寻求致富道路。据悉,该村申报的传统村落已通过市级审批。
在积极申报和保护村落的同时,该村还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种养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今,洞仙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里的群众除了种植传统农作物以外,主要靠养殖牛、羊、蜜蜂,种植烤烟和外出务工等增加收入。
笔者来到该村村民张国贵家时,他正忙着把自家的40多只羊赶往山上吃草。张国贵告诉笔者,一直以来,家里都有养殖牛、羊的习惯,到现在已经养殖有20多年了,每年的养殖收入成为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村民赶羊上山吃草。杨再成摄
“我养了20多年的羊了,羊每年都保持在40只到50只左右,一年养羊收入有1万多,加上养牛一年有5万元左右。”张国贵自信地说。
除了张国贵,该村的另一个村民张国富也走上了养殖之路,通过养殖传统中华小蜜蜂,用自己双手创造了甜蜜生活。
养殖蜜蜂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和较大的成本,张国贵因地制宜,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摆放了50多个蜂桶,开始养殖蜜蜂。
蜂蜜。杨再成摄
养殖传统中华小蜜蜂一年只采割一次蜜,所采的蜂蜜属于天然百花蜜,清香甜润,营养滋补,单价每斤在180元至200元左右,销路极好,每次都是刚采割没多久就全部销售一空。“我前两年养蜂有50多桶,每年产的蜂蜜要卖2万多元。今年受气候影响,只养了30多桶,预计收入有1万多元。”张国富说。
张国贵、张国富只是该村养殖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目前,该村从事传统牛、羊养殖的村民有50多户,共存栏羊500多只、牛300多头;养殖蜜蜂的村民有70多户,蜜蜂500余桶。传统的养殖产业在该村正陆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逐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我们村群众依托村里地域面积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牛、羊、蜜蜂等养殖。同时,村支两委也积极帮助养殖户扩大规模,开拓市场,力争把这些传统养殖业发展成为我们村的优势产业。”该村党支部书记秦海说。
“今后,我们将加大争取资金和项目力度,强化传统村落的打造、保护和传承。并结合本村人文、土地、自然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不断改善群众人居环境,增加群众的收入,助力乡村振兴。”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文政说。(朱志伟、罗园园)